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主动转向系统的传动比研究

张硕 余强 周辰雨 闫光辉

张硕, 余强, 周辰雨, 闫光辉. 主动转向系统的传动比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3, 32(10): 1471-1475.
引用本文: 张硕, 余强, 周辰雨, 闫光辉. 主动转向系统的传动比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3, 32(10): 1471-1475.
Zhang Shuo, Yu Qiang, Zhou Chenyu, Yan Guanghui.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Ratio of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J].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Engineering, 2013, 32(10): 1471-1475.
Citation: Zhang Shuo, Yu Qiang, Zhou Chenyu, Yan Guanghui.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Ratio of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J].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Engineering, 2013, 32(10): 1471-1475.

主动转向系统的传动比研究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HD2011TD006)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硕(1985-),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zhangshuo852003@163.com;余强(联系人),教授,博士生导师,qiangyu@chd.edu.cn

    张硕(1985-),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zhangshuo852003@163.com;余强(联系人),教授,博士生导师,qiangyu@chd.edu.cn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Ratio of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

  • 摘要: 分析主动转向系统(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AFS)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AFS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根据汽车二自由度模型确定汽车的系统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曲线,选取合适的系统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转向传动比曲线以及转向轴叠加角曲面,建立装备AFS整车的联合仿真模型,依据转向轴叠加角曲面控制转角电机实现转向系统的主动转向。仿真结果表明:AFS传动比曲线设计方法合理有效。
  • [1] 刘宝会. 轿车主动转向系统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2] 高晓杰,余卓平,张立军,蒋励. 机械式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的原理与应用[J]. 汽车工程,2006,28(10):918~921
    [3] 陈德玲.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控制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4] 商高高,洪泽,张红党,罗石,何仁. 基于稳态增益的主动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模型[J]. 江苏大学学报,2010,31(3):278~282
    [5] 饶振纲. 行星传动机构设计(第二版)[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18~106
    [6] 余志生. 汽车理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30~162
    [7]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遗传算法优化转向增益的线控转向控制策略[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8,(3):7~9
    [8] 郭孔辉,轧浩,宗昌富. 横摆角速度反馈汽车转向控制的理论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61~64
    [9] 姜祖啸. 基于 TruckSim 的重型卡车整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2009
    [10] ISO 3888-1: 1999(E). Double Lane-change[S]. ISO (th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9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5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07-03
  • 刊出日期:  2015-06-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