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34卷  第8期

机械动力学
螺栓联接在偏心载荷下螺纹载荷分布规律研究
何竞飞, 万闯建, 杨鸣, 潘祺
2015, 34(8): 1149-1152.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1
摘要:
利用解析法探讨偏心荷载下螺纹联接螺纹副沿螺旋线的载荷分布规律。在本研究中,以弹性力学为基础,找出了弯矩作用下联接件的变形协调方程。运用数值法,求得方程的近似解,推导出了偏心载荷下螺纹载荷分布的计算公式。以M16X2螺纹联接为例,用MATLAB软件对螺纹载荷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光弹实验研究结果相一致。
轮齿连续啮合动力学仿真与实验
刘雷, 黄祝庆
2015, 34(8): 1153-1156.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2
摘要:
为获得多对轮齿连续啮合接触力动态特性,将齿轮分解为沿圆周方向转动的柔性轮齿和刚性齿轮本体。基于轮齿真实变形机理,以弹性单元连接轮齿和齿轮本体,采用Lankarani & Nikravesh接触力计算模型和Kuhn-Tucker单边约束方程建立了多对轮齿连续啮合的动力学模型。算例分析表明,单对轮齿啮合区内的轮齿接触力与机械设计方法的分析结果吻合较好,而轮齿啮入冲击接触力计算结果则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进行了间接验证。数值计算和实验表明:建立的轮齿啮合动力学模型能够反映轮齿的运动学接触和动力学接触特征,可用于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潜孔钻机扑尘罩流场分析及结构优化
曹亚鹏, 周宏兵, 孙晓红, 戴鹏, 朱振新
2015, 34(8): 1157-1160.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3
摘要:
扑尘罩是潜孔钻机除尘系统的关键部件,对潜孔钻机的扑尘能力、扑尘效率以及工作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基于对潜孔钻机扑尘罩流场与结构参数的分析,采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建立扑尘罩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流体分析软件Workbench对扑尘罩内部流场进行分析计算。分析了扑尘罩筒体高度、筒体直径及排气管倾角对扑尘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扑尘罩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对气固两相流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扑尘罩筒体直径为350 mm时、增加扑尘罩筒体高度、增大排气管的倾角,可减少泄漏环口的泄漏,有利于扑尘罩的扑尘。
基于改进EMD分解的时变结构密集模态的瞬时参数识别
徐晴晴, 史治宇
2015, 34(8): 1161-1165.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4
摘要:
提出基于改进经验模态分解(EMD分解)识别含有密集模态的时变结构的瞬时参数的方法。通过波组信号前处理和正交化经验模态分解方法(OEMD)解决传统的EMD无法分解2个近频模态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和IMF分量之间不正交这两个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时变结构密集模态的瞬时参数的识别中,给出基于此方法识别时变结构密集模态参数的步骤,并通过一个含有密集模态的3自由度时变结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识别密集模态的优势。
冗余平面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及轨迹规划
徐洋, 管文博, 黄双
2015, 34(8): 1166-1170.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5
摘要:
针对固高三自由度冗余并联平面机器人的结构特点,首先对其正向运动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了确定。由于末端执行点位于工作空间不同区域时,反解表达式不同,所以对三自由度冗余并联平面机器人的逆向运动学的特性进行了分段考虑,并由此确定了关节的转角运动范围。随后,采用线性插值方法对关节空间轨迹规划进行了研究和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和轨迹规划的正确性。
一种复杂曲面打磨机器人自适应贴合柔性机构研究
汪源, 朱伟, 沈惠平
2015, 34(8): 1171-1176.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6
摘要:
针对工程中复杂曲面打磨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能迅速贴合工件表面的柔顺混联式自适应机构,对其工作空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基于方位特征集的拓扑结构理论求解自适应机构的自由度、耦合度。利用数学应用软件对机构的参数进行数值计算,获得了自适应机构在抛光打磨过程中的工作特性曲线和工作空间模拟图。建立自适应机构的样机模型并进行样机实验,分析了在对模拟的复杂工件曲表面加工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实验得出本设计相对传统机型的优势。
全方位履带式移动机构的原理及其结构设计
苏鹏伟, 姚平喜
2015, 34(8): 1177-1180.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7
摘要:
针对全方位轮式移动机构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全方位履带式移动机构。利用UG建立了全方位履带式移动机构的结构模型,分析了移动机构的运动协调原理,在Adams中对机构的运动学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机构的有效性。
精密制造与加工
一种新的网格曲面上的特征线提取方法
葛闪, 张丽艳, 刘胜兰
2015, 34(8): 1181-1185.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8
摘要:
提出一种新的三角网格模型的特征线提取方法。首先交互地选取几个初始特征点,利用追踪投影法确定初始特征线;对初始特征线进行均匀采样,找出采样点n环邻域内平均曲率最大的点作为新的特征点;利用这些新的特征点拟合B样条曲线;将B样条曲线投影在三角网格曲面上。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获得的特征线比较光滑而且逼近特征。
复杂型体工件加工切削点误差插值算法研究
殷建, 李明
2015, 34(8): 1186-1189.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09
摘要:
提出了基于形状函数插值方法预测机床工作空间内任一切削点的空间误差方法,对有限元插值法和无网格法插值两种不同方法进行了分析。在比较两种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复杂型体工件的加工,提出了有限元插值和最小二乘法无网格插值耦合计算方法对机床工作切削点空间误差进行插值预测的方法。仿真和实际切削试验都证明了插值算法的有效性。
铣削力预测方法和影响因素综述
赵凯, 刘战强
2015, 34(8): 1190-1200.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0
摘要:
为减少航空发动机薄壁件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加工变形,提高加工质量,需对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进行预测。因此,综述了多远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微元铣削力预测模型、有限元预测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工件材料、冷却作用、刀具材料和刀具磨损对铣削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基于预估误差补偿的NURBS曲线插补算法
任杰青, 刘凯, 赵东标
2015, 34(8): 1201-1205.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1
摘要:
针对传统NURBS曲线插补算法计算量大、耗时多的问题,提出基于预估误差补偿的NURBS曲线预估-校正插补算法。该算法能够以简单的线性运算代替复杂的求导运算,有效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提高了计算效率。并能根据曲线曲率变化趋势对预估参数值进行补偿,使预估参数值更接近实际值。为了解决传统校正公式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基于割线法的校正公式。该校正公式为超线性收敛,有效减少了迭代计算的次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计算量小,可操作性强,稳定性好,可靠性高。能够对插补产生的速度波动进行有效控制,满足实时插补的要求。
柔性制造系统重调度的仿真建模与分析
上官春霞, 石梅
2015, 34(8): 1206-1210.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2
摘要:
在订单型生产系统中,订单的订货量和交货期等内容的变更会干扰原有的调度计划,从而需要进行重调度。以一个包含6个操作阶段的柔性制造系统为背景建立了重调度模型,模型以订单延误数和开工时段发生变化的订单数为双重优化目标。针对此重调度模型,运用仿真软件模拟了调度和重调度的过程,研究了向右顺延和紧挨交货期交换两种重调度的规则,并根据仿真结果比较了这两种规则的运行效果。分析表明:紧挨交货期交换规则在两个目标上都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一种求解不确定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随机仿真优化方法
王荪馨, 李言, 张燕荣, 淮文博
2015, 34(8): 1211-1216.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3
摘要:
针对以工件提前/拖期惩罚成本期望值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且工序加工时间不确定条件下的作业车间调度问题,将宽度-深度(BD)仿真量全局优化分配机制嵌入至进化序优化(ESOO)算法框架的粗糙仿真评估阶段。宽度仿真量分配用以调整样本数量,并利用进化算法进行调度解的样本取样和迭代优化;而深度仿真量分配则是利用最优计算量分配技术,依据当前种群中个体的均值和方差进行仿真量的自适应分配。最后通过标准调度测试算例验证了ESOO-BD随机仿真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桌面式可重构高速机床的结构设计及分析
刘岩, 陈爽, 王志超, 许金凯
2015, 34(8): 1217-1221.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4
摘要:
为了满足微制造过程中零件类型多样化的需求,介绍了一种桌面式可重构机床的设计,比传统微制造技术更加节能、灵活、高效、加工范围广。通过更换加工模块,机床可以实现高速车削单元及高速铣削单元的重构转换。机床设计过程采取初步设计,结构分析及优化的步骤进行。为保证机床的加工精度,通过有限元法,分析了机床的车削单元和铣削单元的结构特性,并优化了机床的设计参数,设计了具有良好扩展性和结构性能的桌面式可重构高速机床,为微切削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灵活可靠的平台。
基于TOC理论的大规模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翟颖妮, 王军强, 褚崴, 刘昌军
2015, 34(8): 1222-1228.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5
摘要:
针对大规模Job Shop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的免疫遗传算法。该算法依据TOC理论中瓶颈机约束生产系统性能的思想,利用瓶颈机器的特性,在染色体编码及遗传操作过程中,对瓶颈机与非瓶颈机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以使瓶颈工序得到最优化调度。而非瓶颈工序在满足瓶颈工序的调度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快速调度,降低大规模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复杂度,提高算法的求解效率。为提高算法求解质量,克服遗传算法的随机性及迭代退化问题,将TOC理论中的瓶颈机器拓展至瓶颈工件,提出候选瓶颈工件集及瓶颈工件的定义。通过对瓶颈机接种“瓶颈工件邻域对换”免疫算子,充分利用种群中个体的特征信息,辅助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瓶颈特征的应用以及免疫算子的融入是有效的,免疫遗传算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得令人满意的解。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双层剪式液压升降台液压缸位置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
王琪, 张任, 刘建, 曹飞, 许小琴
2015, 34(8): 1229-1234.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6
摘要:
对升降台液压缸铰点位置进行了分析。为了改善升降台升降不平稳、活塞推力较大的现象,提出了升降台活塞推力和升降速度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对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了以液压活塞推力及起升速度为目标的数学模型,并选取几组不同的液压缸铰点位置。仿真分析了升降台在升降过程中活塞推力、升降速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升降台在最低点以活塞推力与起升速度为目标。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液压缸位置进行优化,运用MATLAB进行编程和仿真,算法效率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最优位置参数,实现升降台系统整体结构优化。
壳体类零件CAD模型重用方法研究
范秋霞, 杨兆建
2015, 34(8): 1235-1238.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7
摘要:
为解决机械壳体类零件CAD模型重用问题,分析此类零件模型的几何形状及结构关系特点,提出面向CAD模型重用的机械壳体类零件LOD模型构造方法。该方法通过面向凸边的广度优化搜索算法识别切割环,将模型分解成多个面壳,构造1EE或2EE面填充收缩分割环将面壳封闭为实体,将分解结果存储在构造实体几何树中,对树进行节点删除和简化,生成LOD模型。对采煤机部分零部件进行模型分解试验和LOD模型生成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计算效率,验证了该方法能较好保持模型的结构特征。
直驱泵控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模糊滑模控制仿真与实验研究
高岗, 郑建明, 章小林, 李言, 肖继明, 肖敏
2015, 34(8): 1239-1243.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8
摘要:
针对直驱泵控电液位置伺服系统采用普通滑模控制存在高频抖振现象以及跟踪控制性能欠佳的问题,在普通滑模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量来柔化控制信号,从而削弱滑模切换时产生的剧烈抖振,提高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精度和稳定性。设计了比例切换模糊滑模控制器,实现了利用模糊控制输出项柔化滑模切换控制。采用滑模控制和模糊滑模控制对单位阶跃响应和余弦跟踪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模糊滑模控制能显著提高直驱泵控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和稳态控制精度,增强系统的鲁棒性,削弱普通滑模控制存在的高频抖振现象。
仪器、仪表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封装用焊滴按需喷射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
马倩, 齐乐华, 罗俊, 钟宋义
2015, 34(8): 1244-1247.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19
摘要:
为满足先进电子线路柔性、快速钎焊,设计开发了机械振动式焊滴喷射装置,该装置由电磁驱动、焊滴喷射、同轴供气、温度控制等模块组成。采用锡铅合金进行了喷射试验,在供气流量7.5 L/min~10 L/min范围内,可制备出球形度较好的颗粒;通过调节振动参数,实现了单颗均匀微滴的可控稳定喷射;本文试验条件下焊滴飞行平均速度约为2.43 m/s,有利于焊滴充分铺展以充分钎焊,为高质量的电子线路快速钎焊奠定了基础。
基于OPTIMUS的盘状摇头型超声电机定子参数优化设计
张海军, 刘卫东, 吴文才, 朱华
2015, 34(8): 1248-1253.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0
摘要:
利用ANSYS提供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建立了一种新型盘状摇头型超声电机定子参数化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模态识别、节点计算、谐响应分析。借助OPTIMUS优化平台集成该参数化模型,以定子结构尺寸参数作为输入,以超声电机对工作频率、模态混叠、弯曲振幅、定子夹持的综合设计要求作为目标,进行了动力学优化设计,并根据优化结果制作了样机。实验表明:定子工作模态满足了预期的设计要求,试验结果与优化设计结果相符。
控压钻井节流阀工作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王国荣, 朱颢, 范红康, 陶思宇, 王果, 楚飞
2015, 34(8): 1254-1258.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1
摘要:
针对研制的一种新型控压钻井节流阀,对其阀座倒角处理前后节流阀阀腔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理论推导及现场试验对新型节流阀的工作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开度、节流压差及流量系数等性能参数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新型控压钻井节流阀能够满足节流压差随阀芯开度线性变化的控制要求;采用倒角处理的阀座能在保证控压节流特性的基础上缓解流体介质对节流阀的冲刷作用,延长控压钻井节流阀的使用寿命。
一种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稳健设计方法研究
李佳玮, 谭晓兰, 汪海涛
2015, 34(8): 1259-1262.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2
摘要:
利用ANSYS软件对膜片应力进行仿真分析,对得到的应力数据沿电阻条所在路径积分,计算出力敏电阻在外界压力下阻值的变化;将Taguchi方法应用到传感器的设计中,通过对力敏电阻尺寸及其位置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因素和水平,利用正交实验和信噪比分析参数的稳健性,最终选出性能最优的设计参数组合。此方法能够提高传感器的性能与质量。
基于Pro/E自顶向下的贴胶机设计
梁飞, 沈精虎, 孙凯
2015, 34(8): 1263-1266.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3
摘要:
在分析贴胶带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PRO/E骨架模型进行贴胶带机自顶向下的结构设计过程,并提出了多级骨架和并行骨架共同建模的方法。设计过程中,以骨架为媒介,用发布几何和复制几何的方法实现装配结构的整体数据关联性,从而确保贴胶机设计的合理性和装配的准确性。设计结果表明:采用自顶向下设计方法能够方便的建立并行设计系统,实现产品模型参数化设计和产品快速变更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运载工程
车身造型参数对凹坑型非光滑表面气动减阻影响研究
杨易, 宋宝军, 徐永康, 聂云
2015, 34(8): 1267-1272.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4
摘要:
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车身造型参数对非光滑表面气动减阻的影响。将凹坑型非光滑结构布置在国际标准汽车简化模型——Ahmed模型的不同位置,通过分析不同位置非光滑的减阻效果,确定添加非光滑表面的位置。探讨改变Ahmed模型的后风窗角度、前端倒角和离地间隙情况下非光滑车身气动特性的变化规律,找出对于非光滑车身气动外形的最佳组合方案。结果显示,离地间隙的大小对非光滑减阻效果影响最大,改变离地间隙的模型比未改变离地间隙的非光滑表面Ahmed模型的气动阻力系数减小了4.3%。
车门内饰板总成耐撞性实验分析及优化
曲杰, 覃威, 郑温洛
2015, 34(8): 1273-1278.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5
摘要:
应用试验方法和有限元法对车门内饰板总成的侧面耐撞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缓冲块的结构设计,以获得更高的吸能特性。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确定门内饰板总成胸部、腹部及胯部的碰撞区域,设计、制造冲击头,并在摆锤试验台上对其进行耐撞性测试;基于LS-DYNA平台,建立门内饰板总成的有限元模型,其中材料模型中主要参数均通过实验直接获取,基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耐撞性分析,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以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基于实验设计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缓冲块吸能特性的替代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缓冲块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缓冲块吸能增加86.0%,门内饰板总成吸能增加42.2%。
假人脚部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张恺, 颜凌波, 杜现平, 曹立波
2015, 34(8): 1279-1282.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6
摘要:
汽车碰撞试验假人的脚部压缩试验是检验假人生物拟合性是否完好必不可少的试验之一,根据假人脚部标定试验法规要求,设计、制造了假人脚部压缩试验机,试制了4种弹性泡沫材料的不同厚度的脚垫样板,并进行了压缩试验,分析了样板厚度、密度以及硬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得到了载荷-压缩量曲线随样板厚度、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脚垫材料的厚度为6 mm、7 mm以及C型邵氏硬度的大致范围为10~20时,假人的生物拟合性较好。
液力计算法及DFI-PID下液力缓速器恒力矩制动性能建模与仿真分析
罗天洪, 贺海燕
2015, 34(8): 1283-1288.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7
摘要:
重型车辆在崎岖山路或下长坡行驶时,可以通过控制液力缓速器实现恒力矩制动特性达到稳定行驶的目的。针对液力缓速器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高制动力现象,提出一套液压控制系统,实现缓速器恒力矩制动性能。这套控制系统通过考虑缓速器充液率、排油阀开度和内腔油压,采用液力计算法解决液力缓速器建模的液力损失问题。并基于整车制动仿真和微分先行增量式PID(DFI-PID)控制策略仿真,建立液力缓速器液压控制联合仿真的模型,得到在较高充液率情况下,排油阀开度和内腔油压的变化规律,最终实现恒力矩制动性能的控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在较高充液率的前提下,需要调节排油阀的开度来保证液力缓速器较高强度的恒力矩功能。
非线性车辆稳定性的控制研究
田杰, 王亚琴, 陈宁, 羊玢
2015, 34(8): 1289-1293.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8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和前轮主动转向(AFS)控制的车辆稳定性联合控制方法。在车辆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质心侧偏角和侧偏角速度相平面图,确定车辆的稳定域。对处于稳定域之外的非线性车辆首先进行DYC控制,使车辆进入稳定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AFS滑模控制,使实际车辆的质心侧偏角及横摆角速度跟踪理想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联合控制方法,与单独采用AFS控制相比,更加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稳定性。
材料科学
平纹机织复合材料静力学性能分析
李京菁, 赵美英
2015, 34(8): 1294-1297.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29
摘要:
研究了E-glass/epoxy机织复合材料的失效破坏过程及预测该材料的失效强度。模型基于复合材料微观力学对机织复合材料进行均化处理从而获得材料的宏观特性。该模型考虑了材料失效,并在失效发生时对材料进行退化处理。该过程由用户材料子程序实现。利用这一模型可很好地研究材料失效过程,预测材料的失效强度,得到与实验结果相符的应力应变曲线。
等效结构应力法在高强钢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邹艳妮, 李耀, 罗东
2015, 34(8): 1298-1301.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30
摘要:
利用成组法对某工程机械常用高强钢材料制作成的对接接头的疲劳寿命开展试验研究。采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标准中“网格不敏感的结构应力法及主S-N曲线法”对上述接头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基于等效结构应力法的高强钢对接接头疲劳寿命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依据董平莎提出的主S-N曲线修正表达式,并结合高强钢对接接头试验结果,引入等效结构应力范围(Δss)修正系数,得到适用于900 MPa级高强钢疲劳寿命预测的修正主S-N曲线。
复合材料螺栓干涉连接结构压钉过程轴向力建模
段元欣, 钟衡, 张开富, 程晖
2015, 34(8): 1302-1307.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31
摘要:
复合材料干涉连接结构在螺栓压入过程中,由于螺栓杆与连接孔孔壁间存在显著的轴向相互作用,有可能在复材孔周引起分层损伤,更准确的控制轴向力对于提升复材干涉连接结构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干涉配合螺栓压入过程中接触关系的变化,对压钉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在经典层合板理论假设基础上,结合弹性力学复变函数方法,以干涉量为变量建立了螺接过程轴向力解析模型。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干涉压入压钉过程的仿真模型,验证了解析模型的正确性。
航空、宇航工程
基于人机工效的民机驾驶盘机构设计研究
薛瀛, 姚振强, 张冲
2015, 34(8): 1308-1312. doi: 10.13433/j.cnki.1003-8728.2015.0832
摘要:
研究民机驾驶盘设计中的人机工效特性,并将其理论化和规范化,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设计依据和经验数据。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和CATIA三维运动仿真分析了某型号飞机驾驶盘的人机工效特性,对驾驶盘整体外形设计、细节设计要素和开关的布置均做了详细的阐述。与此同时类比分析了多种机型驾驶盘的设计实例来阐述驾驶盘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理论。通过制作实例化模型,邀请多位飞行员利用真实操纵环境采用国际常用的库伯-哈伯评估表格对其进行评估,获得较高的评估分数(2.5~3分)和良好的反响从而验证了所述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